聯電參考TCFD(Task Forced on Climate-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)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,自主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評估工具,透過相關權責單位依據政策與法規(包含現今與新興法規)、市場與科技的轉變、商譽、法律(含訴訟)及實質性風險等面向分別進行風險與機會分析,發展調適減緩策略,並藉由連結永續策略藍圖,定期檢視各指標達成狀況以落實管理目的。
TCFD揭露架構與聯電管理作法 |
|
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評估作業流程 |
|
||||||||||||
註1 : 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評估工作小組成員包含:採購、物管、財務、市場行銷、技術開發、人力資源、廠務、工安環保等部門 |
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矩陣 |
聯電依循上述流程展開評估作業,共鑑別8項轉型風險、5項實體風險與5項機會,分別各列舉一項財務衝擊與因應作法如下:![]()
|
(1)新加坡碳稅費率上漲2026年每公噸新幣 45 元;2030年每公噸新幣 80 元。
(2)台灣地區徵收碳費,假設以每公噸新台幣 300 元之費率計算
(3)日本及中國大陸地區中期假設以每公噸新台幣 300 元之費率計算
20 多年來聯電集團已推動數階段的減碳活動,作為低碳解決方案的提供者,在未來的30 年將持續在科學基礎減碳目標(Science-Based Targets Initiative, SBT) 承諾的路徑上,落實淨零行動三部曲,透過精進專業製程技術、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及投入新興減碳措施,以實際行動長期抗戰,提升公司綠色競爭力。
(1) 持續積極自主減碳
(2) 全面採用再生能源
(3) 投資淨零排放技術
乾旱加劇影響生產 |
(1) 水情轉橙燈30天,自來水每日減供17%~20%
(2) 限水導致供應商無法生產交貨
為了減少自來水源取用,聯電積極拓展多元水源如再生水以因應用水需求。目前使用再生水的主要廠區為新加坡Fab12i,最初建廠時即率先導入NEWater註再生水用於12 吋晶圓生產;2023 年新加坡Fab12i 使用再生水量達3.33百萬公噸,占該廠總取水量97.6%。而聯電台灣於2022 年底開始導入再生水,2023 年南科Fab12A 再生水使用量達0.59 百萬公噸,前述再生水使用量合計3.92 百萬公噸,較2022 年增加9.9%。除了再生水外,竹科及南科亦配合政府海淡水系統建置,規劃導入海淡水,以擴大再生水及海淡水的使用量,並訂定再生水及海淡水使用比例於2024、2025及2030達16%、18%及32%之目標。
註:NEWater 為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將廢水經高度處理後所供給之再生水
永續性產品營收占比增加 |
工研院最新報告《臺灣半導體助力永續發展(2024)》發布ICT(資訊與通信科技)終端電子產品於2030年有助於全球節電3.9兆度,而「半導體對全球終端電子產品節電的貢獻率」為28.4%,以聯電2023節能產品營收註2於全球半導體產值註3之佔比0.82%,估算約可節省90.29億度電力,相當於減少446萬噸的碳排放註4。
註1:以聯電2023年營收新台幣1,717.92億計算
註2:以中央銀行公告2023年12月31日匯率30.6821換算為美金
註3:來自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於2024年2月公告之全球半導體產值5,268億美元
註4:碳排放係數以0.494 公斤 CO2e/度計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