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華電子因應國際關注生物多樣性及森林保育趨勢,由總經理簽署「聯華電子生物多樣性暨不毀林承諾」,透過企業永續治理監督與推動,以宣示公司保育生態環境之態度。
聯華電子生物多樣性暨不毀林承諾 |
人類經濟活動導致自然環境劣化、生物資源喪失,危及生態系平衡,聯華電子從自身營運做起,並號召價值鏈上的供應商及合作夥伴,共同支持生物多樣性維護與森林保育,以促進人類與地球福祉,因應氣候變遷對環境生態帶來的挑戰。
我們承諾 : |
- 避免於鄰近全球或國家級重要生物多樣性區域設廠或從事營運活動。
- 定期進行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,按優先次序訂定目標採取避免、最小化、修復、抵銷等減緩措施,降低生態衝擊,達成無淨損失(No Net Loss) 。
-
以2050年達成環境生態淨正向影響 (Net Positive Impact)及無毀林(no gross deforestation)為目標,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維護,遵守國際及營運所在地森林相關法律或特定規範,不濫伐森林。
-
積極與供應商、外部利害關係人合作,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育計畫。
- 推廣生物多樣性觀念,提升大眾生態保育意識,促進生態保育行動。
- 積極以行動響應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(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, CBD) 等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倡議。
我們的行動 |
聯電長期支持台灣環境及生態保育,透過保育及教育兩大構面,促進環境生物多樣性與物種復育、提升大眾環保觀念,希望藉此關懷守護台灣在地生態。聯電自1999年推動各項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劃與措施,減量績效通過環保署審查取得先期專案減量額度(即碳權),2014年更與中龍鋼鐵簽下臺灣第一筆環保署認可的碳權交易,並將碳交易全數所得啟動「Eco-echo 生態保育希望工程」,先後分別推動「梭德氏赤蛙棲地保育」、「綠獎」倡議等維護生物多樣性活動,以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共榮,為台灣生態環境,建立起堅實的守護。
導入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 |
聯電分階段導入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,2022分析台灣營運據點及價值鏈的生物多樣性風險,運用「世界自然基金會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工具(WWF Biodiversity Risk Filter)」,考量產業特性與營運廠址因子,評估生物多樣性「依賴性風險」與「影響性風險」,透過全公司風險識別,對中高風險優先採取「避免」及「最小化」措施, 降低生態衝擊。
聯電營運據點 |
- 依賴性風險(Dependency-related biodiversity risks)
對於水資源依賴風險,聯電早在2015 年就頒布「聯電水資源管理政策與承諾」,追求用水效率極大化,歷年製程用水回收率大於80% ,優於管制標準,為減少對自來水源依賴,聯電於永續策略藍圖設定節水目標並拓展多元水源來源,規劃2030年單位產品用水量減少30%、再生水使用率達40%,降低營運對自然水資源依賴。
風險項目 |
風險描述 |
風險度 |
Water scarcity 缺乏水資源 |
營運活動依賴自然用水資源,過度使用將危害生態 |
中度→低度 (採行控制措施後) |
Water condition 水質狀態 |
營運活動依賴高品質水資源,若損害水資源品質將危害生態 |
低度 |
Air condition 空氣品質狀態 |
營運活動依賴周遭良好品質空氣,若損害空氣品質將危害生態 |
低度 |
註 : WWF BRF 共有9項依賴性風險,除上述3項外,其他6項(包含林業資源、動植物資源、土壤品質等) 與聯電所屬產業無關,故排除。
- 影響性風險 (Impact-related biodiversity risks)
評估結果聯電台灣各營運據點周邊2公里內皆無鄰近全球或國家所列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。聯電環保政策以零污染為目標,以符合或超越環保法令及國際公約要求,持續引進高效能污染防治技術與設備,成立至今維持環保零罰單紀錄,已將汙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性風險最小化。
風險項目 |
風險描述 |
風險度 |
Pollutions 污染 |
營運活動產生空氣污染、水污染,危害生態 |
高度→低度 (採行控制措施後) |
Protected conserved areas 保護區 |
營運活動若位於保護區、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、其他重要生態劃定區域,可能危害生態 |
低度 |
Key biodiversity areas 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 |
低度 |
|
Other important delineated areas 其他重要劃定區域 |
低度 |
|
Ecosystem condition 生態系狀態 |
營運活動若破壞周遭生態系,可能導致生物棲息地減少及物種滅絕 |
低度 |
Range rarity 稀有度 |
營運活動若破壞稀有物種棲地、造成數量減少或滅絕 |
低度 |
註 : WWF BRF 共有9項影響性風險,除上述6項外,其他1項(外來種入侵)與UMC所屬產業無相關,故排除;另外2項(土地變化、毀林),因為既設廠對生物多樣性不存在額外影響風險,故排除。
價值鏈 |
聯電也採用「世界自然基金會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工具(WWF Biodiversity Risk Filter)」,評估台灣地區價值鏈的生物多樣性風險,包括 : 上游供應商及下游外包商
評估結果
價值鏈中部份廠商營運據點周邊2公里內鄰近全球或國家所列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,因產業特性關係,部分廠商營運活動可能有水資源依賴風險、空氣品質依賴風險、汙染影響性風險、生態系影響性風險(註1。)
因應做法
聯電長期推動永續供應鏈管理,透過稽核與輔導,廠商須符合環保法規始成為合格供應商。因應國際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,聯電2022年將生物多樣性及不毀林要求訂入供應商行為準則,並納入供應商自評問卷,持續強化管理價值鏈生物多樣性風險 。早在2016年發起的綠獎,每年持續獲得供應商響應,協助NGO團體投入生態保育計畫,共同支持生物多樣性。
(註1: 上述風險皆尚未考量控制措施因子)
Eco Echo 生態保育希望工程 |
聯電長期支持台灣環境及生態保育,透過保育及教育兩大構面,促進環境生物多樣性與物種復育、提升大眾環保觀念,希望藉此關懷守護台灣在地生態。聯電自1999年推動各項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劃與措施,減量績效通過環保署審查取得先期專案減量額度(即碳權),2014年更與中龍鋼鐵簽下臺灣第一筆環保署認可的碳權交易,並將碳交易全數所得啟動「Eco-echo 生態保育希望工程」,先後分別推動「梭德氏赤蛙棲地保育」、「綠獎」倡議等維護生物多樣性活動,以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共榮,為台灣生態環境,建立起堅實的守護。
梭德氏赤蛙棲地保育(2014~2016) |
綠獎 (2016~迄今) |
2016 年聯電發起「綠獎」倡議,公開徵求優質生態保育計畫,自第3 屆起每年總獎金300 萬元,為國內由企業發起生態保育領域最高金額獎項。此外,為激發年輕學子守護環境生態的認知與思考,綠獎自第4 屆起設立「青少年環境行動獎」,鼓勵青年學子將對環境保護的熱誠與創意,化為身體力行的實際行動,為環境帶來改變。為響應全球對於氣候變遷、資源短缺的重視,綠獎於第7屆新增「綠色創新獎」,鼓勵新創團隊對淨零減碳、資源再生提出解方,整體總獎金提升至400 萬元。
創立7年來,聯電「綠獎」已在全台實現55件生態保育、綠色創新計畫,更串連各方資源,結合供應鏈夥伴的力量,使更多優秀環境永續計畫得以實現。聯電期望藉由綠獎的拋磚引玉,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共榮,建立台灣生態環境堅實的守護。
綠獎歷年獎助計畫